浙东滨海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及最佳管理措施研究
-
摘要: 面源污染作为当前水体氮磷超标、生态功能退化的主要诱因,在浙东滨海小流域因城镇化与农业集约化叠加而问题凸显。为科学推进白溪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系统厘清流域内各类污染源的负荷贡献比例,并定量评估不同管理措施对流域水质改善的实际效果。基于统计年鉴、入户调查、现场勘探等收集到的实测农业管理措施资料,以浙东滨海小流域白溪流域为典型,基于SWAT模型,分析氨氮、总磷污染负荷时空分布特征,提出最佳管控对策。结果表明,R2和Ens在率定期和验证期均能达到0.6以上,模型能有效模拟白溪流域氮磷污染负荷。时空分布上,流域年内污染量与径流分布一致,汛期污染流失量最高;白溪流域多年平均氨氮产生总量为14.77 t,多年平均总磷产生总量为75.61 t,氮磷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相似,高值基本位于下游平原地区。种植业源为白溪流域主要污染源,东部耕地和建设用地集中区域为污染关键源区。各措施总磷削减效果优于氨氮,其中免耕对氨氮和总磷削减率分别达2.76%和6.97%,污染高值区面积明显减少。本研究可为白溪流域以及同类东南沿海小流域开展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