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态支浜是一种生态修复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农田退水氮磷污染物防控中。近年来,针对生态塘浜对污染物的去除规律与效果方面,前人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研究。而围绕农田退水污染负荷发生量、削减量,探究和量化生态塘浜与区域农田适宜配置规模方面研究较少。本文选取太湖流域典型农区,开展稻季生态支浜在不同农田退水事件下对氮磷污染物的削减能力研究,以期量化生态支浜与区域农田的适宜配置规模。结果表明,生态塘浜对总氮总磷的削减量分别为0.51-2.30g·m-2·p-1和0.09-0.30g·m-2·p-1。对比生态塘浜对氮磷污染物的处理效能,其对总磷的削减效率显著高于总氮。具体而言,当农田退水总氮需满足地表水Ⅴ类标准时,生态塘浜与农田的配置比例需达到1:34.40;而针对总磷达标排放,其面积配置比例可放宽至1:38.38。在降雨径流事件中,削减能力主要受降雨强度影响;而在灌溉排水事件中,退水持续时间和退水中的氮磷浓度是关键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升生态支浜的污染负荷削减能力,本研究基于退水过程中氮磷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建议在退水事件形成前及时将生态支浜内水体充分外排,提高支浜库容量,以增强初期高污染退水的截留与削减能力。